陇东七月暑气浓,泾水潺潺映青春。这个夏天,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跨越300公里山海奔赴,扎根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峡门回族乡——这片回族人口占比超93%的民族聚居地,以“乡村振兴”为笔、“民族团结”为墨,串联红、金、蓝、绿、彩五色脉络,将实践育人与乡村振兴、民族团结深度融合,在乡野间搭建起“知行合一”的教育课堂,书写新时代大学生扎根基层、服务社会的青春篇章。
红:青春底色映初心,绘就精神振兴“信仰卷”
红色,是志愿者马甲的鲜亮标识,更是实践团赓续精神血脉、践行初心使命的底色。
峡门回族乡党群服务中心里,红马甲的身影格外醒目。实践团队长丁鑫棚化身“急救教员”,以人体模型为教具,手把手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要领。20余名孩童踮着脚尖围拢学习,7岁回族女孩想起弟弟曾被花生卡喉的经历,看完急救步骤后,眼神亮得像星星:“回家就教爸爸妈妈!”一堂“生命的拥抱”课,既填补了乡村儿童应急教育的空白,更让生命教育的种子在童心扎根。
红色更牵起革命老区的精神根脉。实践团走进平东工委纪念馆,在泛黄的秘密电台、斑驳的战役地图前驻足凝视,从静态文物与动态史料中触摸历史温度;在革命烈士陵园,成员们手持特制红色颜料,为23座烈士墓碑“描红”——屏气凝神落笔时,指尖的郑重仿佛在与英烈隔空对话。“时空信箱”环节,大家轻声向英烈“汇报”乡村巨变:“村里通了5G,孩子们上课都用平板了!”这份“红”,是守护生命的温暖,更是赓续红色基因的担当,为乡村振兴筑牢精神支柱。
金:团结亮色聚民心,绘就民族交融“同心卷”
金色,如阳光般温暖,象征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凝聚力,是实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。
“‘中—国—梦’,发音要饱满!”在“石榴花开・籽籽同心”主题活动中,志愿者常龙飞手持拼音卡片,引导回族孩童开口学说普通话。红色横幅下,孩子们围坐倾听“三千孤儿入内蒙”“齐心协力建包钢”的民族团结故事,兰圣怡举手直言“拼地图时,每个省份都要紧紧挨在一起”,童言道出“普通话是心与心纽带”的深意。
巨幅中国地图拼图前,欢呼声此起彼伏。孩子们凑在一起辨认地理轮廓——“海南像贝壳!”“新疆是鸡尾!”当志愿者故意“藏”起西藏自治区板块,一旁男孩急得跺脚:“那是祖国的西南大门,绝对不能少!”当最后一块拼图嵌入,孩子们争相抚摸地图上的“甘肃”,齐声高喊:“这是我们的家!”活动尾声,回族女孩王子怡递来一幅画——身着各民族服饰的孩童手拉手,背景写着“我们都是中华民族”,字迹虽稚嫩却饱含深情。这份“金”,让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”从抽象概念变为可触摸的温暖,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乡野童心发芽。
蓝:创新原色赋动能,绘就产业振兴“智慧卷”
蓝色,代表科技与创新的活力,是实践团以数字赋能破解乡村发展难题、激活产业潜力的原色。
“大家看,把镜片装好,就能把‘星空’装进眼镜里!”科技课堂上,志愿者拆解VR眼镜模型,用“星空悬浮”的通俗比喻拆解3D成像原理。孩子们分组动手组装,当透过自制VR设备“看见”悬浮的星空时,欢呼声瞬间打破乡野的宁静;AI编程课上,志愿者张睿为怀揣跆拳道梦想的兰佳瑞绘制“未来道服画像”,让孩子直呼“原来我真的能做到”。
这份创新力更延伸至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。在乡政府会议室,实践团开展办公软件培训,教干部用AI辅助写总结、用数据透视表分析农产品销量,一位村干部感慨“AI一键给排版方案,太省心了”;电商直播镜头前,团队以“崆峒山牧草养滩羊,回族绣娘织挂毯”为卖点,穿插陇东方言与生态画面,让“峡门货”带着文化故事走出深山。二沟村党支部书记忍不住点赞:“没想到大学生能把旧窑洞变成打卡点,把咱的蜜桃拍出这么浓的故事感!”这份“蓝”,让科技与创意成为乡村振兴的“新引擎”,推动基层提效、产业升级。
绿:田野本色践使命,绘就民生振兴“暖心卷”
绿色,是乡野的底色,是实践团扎根田间地头、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实干象征。
“您家种了多少亩玉米?和村集体合作时,最愁的是啥?”实践团深入峡门乡24个行政村,用“田野观察+分层访谈”摸清实情:在玉米地埂与种养殖大户蹲坐闲谈,在牛棚角落仔细记录牧民诉求,累计访谈乡干部、种养殖大户等60余人次,最终梳理出“产业同质化严重、资金流转效率低、专业人才储备薄”三大集体经济堵点。结合宁夏吴忠、青海海东等民族地区的成功经验,团队初步形成“特色产业培育+民族文化赋能+外部资源链接”的破局思路。
田野间的温情服务同样暖人心。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志愿者为老人拍公益照,承诺“洗好送上门”;农户炕头边,队员背着血压仪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测量,用方言讲解“少吃盐、多散步”;村委会广场上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》宣讲将“集体资产怎么管”“分红怎么算”转化为“身边事”,120余份普法手册变成村民能看懂、用得上的“明白纸”。“这些娃娃不嫌弃咱老,又拍照又讲政策,比自家娃还贴心!”72岁的回族老人笑着竖起大拇指。这份“绿”,是扎根基层的务实,是心系民生的温情,为乡村振兴夯实产业与民生根基。
彩:成长暖色育未来,绘就乡村振兴“希望卷”
彩色,是孩童手中的彩泥、笔下的成长地图,承载着乡村的未来与希望,是实践团关注下一代成长的暖心写照。
农家书屋里,志愿者田晏玮翻开《我的家乡在陇上》,回族孩童指着绘本里的头巾角色惊呼“和我妈妈一样”,清亮的“花儿”民歌让读书会变成文化小课堂;捏彩泥环节,孩子们的指尖诞生“彩虹教室”“太空飞船”,想象力在互动中肆意生长;心得分享时,孩子们举着“成长地图”,用稚嫩笔迹写下“第一次学急救”“第一次读完整本书”的惊喜,实践团将这些“童言童语”装瓶,小心翼翼埋在党群服务中心树下:“等你们长大再回望今天”。这份“彩”,是孩童眼中的广阔世界,更是乡村振兴的未来力量。
从红色初心到金色团结,从蓝色创新到绿色实干,再到彩色希望,兰州大学青衿赴乡实践团以五色为笔,在峡门回族乡的热土上,绘就出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同频共振的立体画卷。这场跨越300公里的实践,不仅是大学生“财经报国”初心的生动践行,更是青春力量与乡土需求的“双向奔赴”——青年在基层读懂中国,乡村在青春助力中焕发新生。正如实践团队长丁鑫棚所说:“300公里是地理的距离,可青春与乡土,早已没有距离。”
图为实践团成员丁鑫棚在农家书屋演示海姆立克急救法操作要领 张睿摄
图为实践团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“石榴花开・籽籽同心”主题活动 刘长燕摄
图为实践团在乡政府会议室开展办公软件应用培训活动 刘长燕摄
图为实践团在农特产品展厅开展助农直播推介活动 刘长燕摄
图为实践团在烈士陵园为革命烈士墓碑“描红” 刘长燕摄
图为实践团进入牧民家中牛棚开展产业调研 刘长燕摄
责编:admin